碧螺春的产地在江苏省苏州市吴县的洞庭山,因为产地靠近洞庭湖,所以又被称为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的原产地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碧螺春属于不发酵的绿茶,茶性偏寒,碧螺春的制作工艺为采摘、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炒制、包装等,成品茶具有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等显著特征,且呈花果香味,鲜爽生津。
正宗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又名洞庭碧螺春,属于绿茶类,碧螺春是典型的茶果间作的种植方式,将茶树和枇杷、杨梅、板栗、柑橘等果树交错种植,茶树与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有吓煞人香的美誉。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洞庭山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而名满天下。
形:
茶叶条索紧结、纤细,呈螺形;
色:
干茶因布满白茸显现银绿色,冲泡后汤色碧绿,叶底鲜亮;
香:
有浓浓的花果香,香气优雅而持久;
味:
鲜爽甘醇,回味绵长;
所谓争饮江南“第一口鲜”,说的就是碧螺春茶。
碧螺春的产地主要是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始于明代,俗名“吓煞人香”。
汤色碧绿,味道清雅。
碧螺春茶产于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被当地人称为“洞庭茶”。
“洞庭茶”在唐时崭露头角。
起初,人们采其叶,煮为茗粥。
茶圣陆羽考察后,把苏州洞庭山茶写入了《茶经》。
北宋朱长文所著《吴郡图经续记》中记载:
“洞庭山出美茶,旧为入贡。
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
”可见,到了宋代时期,洞庭山茶被称“水月茶”,逐渐为“吴人所贵”,并被选作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