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后感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读完的书籍、文章、影视作品等进行感受、评价和总结。
2在写读后感的时候要注意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作品联系起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3读后感不仅仅是简单的感受,更应该包括对作品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启示,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有所收获和启迪。
内容延伸:
写读后感也要注重写作技巧,如文章的结构、语言的精准度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和改善,能够增强写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同时,读后感的写作也可以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和沟通能力。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1、对于故事类的书(包括非虚构类的人物传记、历史书),可以用流程图,列清楚故事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当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时候,整理清楚前因后果、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尤其重要。
如果你对书中的人物感兴趣,还可以用树结构图,把人物管理也理清楚。
2、对于论述类的书,可以用一张中心导图,列清楚内容结构:
整本书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分了几个部分讲的,每个部分各自讲了什么,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
3、这样列清楚以后,你就能有的放矢:
我究竟是对这本书中的哪些部分有感触、要发感想(也可以是对书的整体);书中又有哪些部分的内容跟我想讨论的问题、想表达的观点是有关联的。
标准范文如下:
标题:
主标题应简明扼要,最好能概括文章主题。
副标题如果有,则应在主标题下方注明。
引言:
简要介绍所读作品的内容、主题、时代背景等,引出文章的主题。
主体:
这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应包含以下内容:
描述阅读作品后的感受和体验,包括情感上的反应、思考后的感悟等。
分析所读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文化价值等,阐述其对自身的影响和启示。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等,阐述所读作品对自己产生的实际影响和作用。
如果对所读作品存在疑问或不同意见,可以在主体部分提出,并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结论:
总结整篇文章,重申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强调所读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
参考文献:
列出在文章中引用的文献和参考书目。
以上是读后感的基本格式,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同时,写读后感时应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字的流畅性,尽可能客观地评价所读作品,并避免出现个人主观色彩过于浓重的情况。
读后感的写作核心是引议联结,具体写作方法及步骤如下: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的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全文,提升感情思路,从而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