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大豆的名字叫“菽”,五谷之一。
《物理论》:
“菽者众豆之名,通作豆。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
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
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文中对“菽”多有记载,《诗经•豳风•七月》:
“禾麻菽麦。
”《小雅•小宛》: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
“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道、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
”
“菽”还曾经写作“尗”,《说文》:
“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
”该字上面像豆生出的形状,下面像豆的根,中间是地面,也是一个象形字。
《后汉书·光武纪》中有“野者旅生,麻尗尤盛。
”“菽”也可以用“叔”来表示。
《字汇补》:
“叔,豆也,与菽同。
”颜师古注《汉书·昭帝纪》曰:
“叔,豆也。
”所以也可能最早叔就是指豆子,后来加上草字头变成了菽。
黍稷稻麦菽即我国所说的“五谷”。
其中黍指糜子,种子去皮后是黄米;稷指谷子,去壳后是小米;稻指水稻和旱稻(大米);麦指小麦,可磨成面粉;菽是大豆。
指的是五种粮食作物。
稻:
通常叫稻米,也叫大米。
麦:
指小麦,因食用时需通过加工,把小麦磨成面粉,因此也可以用来代指面粉。
黍:
亦称“稷”、“糜(méi)子”,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
稷: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菽:
豆类的总称。
菽是:
指豆类农作物。
“菽”意思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
后写作“菽”,成了形声字,“草字头”为形旁,“叔”为声旁。
“菽”为豆类的总称。
豆类,豆科豆属植物,分布范围遍布世界各地。
豆类作物主要是大豆、蚕豆、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豇豆、豌豆、刀豆、扁豆、芸豆、鹰嘴豆、木豆等,含有丰富的植物性优质蛋白。
五谷“黍、稷、麦、菽、稻”分别指:
1、黍:
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
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2、稷:
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
3、麦,禾本科植物的一类,五谷的一种,分为小麦,大麦等种类。
4、菽:
豆类的总称,古语云:
“菽者稼最强。
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
菽者,众豆之总名。
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
”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
5、稻,是一种禾本科的直杆的谷类作物,主要类型是有土栽培的“水稻”(一贯指淡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