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式化:
京剧表演的过程和形式都已形成高度的规范和固定化,不同行当的唱念有各自不同的声腔,表演的动作。
2、服装特点:
纹样在戏装中,不仅是美饰,也具有象征意义,皇家和大臣的服装多用龙纹图案,它是封建权威和尊严的象征;武将的开氅多用虎豹图案,象征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绘梅、兰、竹、菊,与他们的性格气质有关;而谋士的戏装用极图、八卦来象征智慧和道术。
3、舞台和时空方式:
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
4、虚拟性:
京剧的场景和道具相当简单,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演员在台上用高度虚拟化的表演引发观众的想象和共鸣。
5、音乐的特点: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唱腔。
京剧特点: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京剧有什么主要特点有:
1综合性
2虚拟性
3程式化。
人物分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写意化的表演、舞台布置,夸张化的行头、扮相。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声必歌,无动不舞。
唱腔主要分西皮、二黄两个腔体,有原板、快板、慢板、流水板等多个板式。
唱念、表演的个人风格化的。
形成京剧几大流派,流派纷呈也是京剧的重要特点。
拓展资料
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是清代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的结晶。
京剧有什么主要特点有:
1综合性
2虚拟性
3程式化。
人物分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写意化的表演、舞台布置,夸张化的行头、扮相。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声必歌,无动不舞。
唱腔主要分西皮、二黄两个腔体,有原板、快板、慢板、流水板等多个板式。
唱念、表演的个人风格化的。
形成京剧几大流派,流派纷呈也是京剧的重要特点。
拓展资料
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是清代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