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从军行》是是边塞题材的绝句。
原文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如下:
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着眼于一个普通战士,表现他在极为艰苦的边地出生入死,竟致铁甲磨穿,但仍然无怨无悔,发出了豪气干云的誓言。
写一场战争的大捷,却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避实就虚,写大部队出发时威武雄壮的场面,然后用已报二字引出前锋部队的胜利,举重若轻,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在慷慨高昂中透出一股悲凉之气。
语言简洁,声韵高亢。
作者介绍: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补秘书郎,调汜水尉、江宁丞,贬龙标尉。
人称“王江宁”、“王龙标”。
安史之乱初期,被刺史闾丘晓所害。
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诗家天子”之誉,属于盛唐边塞诗派,因善作七言绝句,被人称为“七绝圣手”。
他的代表作主要有《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王昌龄的《从军行》是是边塞题材的绝句。
原文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如下:
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着眼于一个普通战士,表现他在极为艰苦的边地出生入死,竟致铁甲磨穿,但仍然无怨无悔,发出了豪气干云的誓言。
写一场战争的大捷,却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避实就虚,写大部队出发时威武雄壮的场面,然后用已报二字引出前锋部队的胜利,举重若轻,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在慷慨高昂中透出一股悲凉之气。
语言简洁,声韵高亢。
作者介绍: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补秘书郎,调汜水尉、江宁丞,贬龙标尉。
人称“王江宁”、“王龙标”。
安史之乱初期,被刺史闾丘晓所害。
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诗家天子”之誉,属于盛唐边塞诗派,因善作七言绝句,被人称为“七绝圣手”。
他的代表作主要有《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从军行共七首,每一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26岁左右写的。
公元724年,年仅26岁的王昌龄,选择了从军,他直接到了边关,一直呆到30岁才回到京城参加科举,这才结束了从军生涯。
三年多的时间里,对于王昌龄来说,一生难忘。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比如《塞下曲》《从军行》等等,每一首都是精品。
正是这些精品诗作,让他成为边塞诗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