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chōng,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舂”的基本含义为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如舂米、舂药;引申含义为冲击,如舂击、舂撞。
“舂”,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两只手握着“午”在一个“臼”里舂米,意思十分明显,后来陆续在金文时代、秦系简牍时代、秦朝小篆时代中发现,“舂”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系简牍时代演变而来。
一是字义不同。
碓,是指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
碓房(舂米的作坊);舂:
意思是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使破碎或去户皮壳。
二是出处不同。
碓,出自东汉·桓谭《(桓子)新论》:
“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
”舂,出自西周·周公旦(周公)《周礼·地官》:
“舂人掌共米物”。
三是用法不同。
碓,dui,从石从隹,名词,可组成碓房;动词,可组成碓米(舂米)。
舂,chong,音同冲,臼部,动词,可组成舂米、舂药。
舂的读音是chōng,臼的读音是jiù。
舂
笔画11五行金五笔DWVF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
~米。
~药。
、臼
部首臼笔画6五行木五笔VTHG
1.舂米的器具,用石头制成,样子像盆:
石~。
2.形状像臼的:
~齿。
高舂、配舂、舂融、舂簸、舂粮、舂筑、舂塘、舂淙、舂揄、舂谷、舂常、舂相、宿舂、贩舂、撞舂、舂税、村舂、舂汲、舂杵、舂人、舂酋、杵舂、水舂、溪舂、下舂、夕舂、赁舂、机舂、碓舂、独舂、辍舂、舂槁、舂爨、舂堂、舂撞、舂市、舂容、舂碓、舂击、大舂碓、冬舂米、夕阳舂、暮爨朝舂、舂舂井井、舂容大雅、以戈舂黍
chong舂,用部首查字法,先查臼字底,再查五画。
(二级字)
笔顺,一横,两横,三横,一撇,一捺。
短撇,一竖,横折,短横,短横,一横。
共十一画。
chong舂,这是一个两拼连读音节,是翘舌音声母ch和后鼻韵母ong,相拼组成的。
即,ch-ong~chong。
字义,捣去皮壳或捣碎。
组词,舂米,舂药💊。
舂(chōng)“舂”字,大多数用于“舂米”。
而“舂”的单独解释是打碎之类的意思。
英文解释为“pound,pestle,beat”。
“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将其去掉壳的过程称作舂米。
壳即为米糠,而去掉壳的谷子便是小米。
多组词为舂米、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