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
1、“钝感力”,是褒义词。
可理解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2、蠢,是贬义词。
其本义指大量冬眠的虫蛇在回暖的春天苏醒、蠕动,后引申为迟钝的、愚笨的等含义。
形容人笨,愚昧无知。
同时也指一个人明明做错了事却无半点自省,一味指责他人,重复自己错误的言行,很愚蠢。
“钝感力”一词其实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
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中文里连钝感这个词也不常见,只听说在科技领域有钝感机理、钝感剂等说法。
钝感dùngǎn,心理学名词,与“敏感”意思相对,词性相同,两者互为反义词。
钝感是人的动作活动反应慢度的标尺,是用来描述人活动速率的。
钝感系数越高则对外部反应越迟钝,同时其敏感度也会越低,人的思维只有钝感系数与敏感系数想平衡才更容易保持较为理性的思维,否则反之。
一、新词名。
意为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
“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遇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
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情绪钝感是一件外套,防着生活的痛和伤;情绪钝感是一种才能,把生活压力变成“快乐多巴胺”;情绪钝感是一种运气,帮你甩掉“倒霉蛋思维”、抓住自己的幸运星。
既然敏感是一种习得,那么情绪顿感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被我们掌握。
正如哈佛心理导师加藤谛三在新作《情绪钝感力:
不要什么都往心里去》中所说:
“你的情绪是自己的自留地,不是别人的跑马场。
你控制不了外界负面信息的凶猛涌来,却能掌控内心的纹丝不动。
”
事情不能把人压倒,但情绪可以。
愿我们做情绪的主人,让生活游刃有余。
钝感力,我觉得就是情绪的延迟反应,它的本质是一种情绪反应机制,通过钝感力,可以给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一个缓冲的时间,避免让他人的恶意和负能量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和当下的判断,这样就不容易在非理智的状态下做出很可能错误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