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为yǒu,jiǎ,hé,gū,gōng
“盉”,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hé,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盉”的基本含义为古代酒器。
多元输入法(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输入tsg即见【卣】字。
这是个GBK字符集汉字,电脑都能显示出来的。
查《打字、识字两用手册·通用规范汉字多元码及第6版页码》,知7画【卣】字为3695号二级通用规范汉字。
多元码为tsg。
详见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第1582页的解释。
【卣】yǒu古代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
卣是中国古代盛酒器
卣,具体出现时间是未知,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
当时用来装酒用。
所以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
卣(读作“有”)是中国先秦时期酒器。
口椭圆形,足为圈形,有盖和提梁,腹深,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圆筒形等。
卣常见于商朝和西周时期,通常商朝的卣多椭圆形,西周则多圆形。

逌yōuㄧㄡˉ古同“悠”,悠闲自得:
“终身~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
”所:
“八音七始,五声六律,度量权衡,历算~出。
”郑码:
WIJX,U:
900C,GBK:
DE9C笔画数:
10,部首:
辶,笔顺编号:
2125511454
伯铜提梁卣读音luánbótóngtíliángyǒu。
卣
汉语汉字
卣,是一个汉语汉字,本义是古代一种酒器,椭圆形。
名词,象形字。
本义:
古代一种酒器,椭圆形。
卣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容器,也有说卣专门盛放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
卣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卣的基本形制为扁园、短颈、带盖、鼓腹、圈足,有提梁。
还有少数为直筒形、方形和圆形,还有动物形状的鸟兽卣。
四祀
其卣
商代晚期《四祀
其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祀
其卣》,又称《
其壶》、《四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壶》。
原为张效彬所藏,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购得并修配。
通高34.5cm。
口径10.3cm,重4.2kg。
传河南安阳出土。
是商辛四年商王赏赐亚貘家族的酒器。
为商纣王4年器。
圆壶长颈鼓腹圈足,颈两侧有耳,连犀首提梁。
盖有圈形捉手,面饰方格纹,联珠纹。
原器破残,颈部兽面纹以下、圈足以上的腹部多有修配。
器盖与内底各铸相同铭文四字,圈足外底有铭文8行,共42字,是现存商代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
《四祀
其卣》盖与内底拓片
铭文:
亚貘父丁。
《四祀
其卣》外底拓片
铭文:
乙巳,王口(曰):
“尊文武帝乙,宜在邵大厅”,遘乙翌日;丙午,口(免言,二字合为一字,应该同下都为祭礼);丁未,煮;己酉,王在梌,
(邲)其易(赐)贝,在四月,惟王四祀翌日。
《四祀邲其壶铭》大意:
在乙巳这天,殷王说:
“祭祀文武帝乙当用宜祭。
”时值在邵大厅,恰好遇到大乙的祭祀之日。
丙午这天,将食物正式移至祭器中。
丁未日,进行了煮祭。
己酉日,王在梌地,
其被王赏赐了很多贝。
时在四月,这是殷王即位第四年的祭祀之日。
《四祀
其卣》之铭文集结于壶底平面之内,形构茂密宽绰、疏密交错,十分生动,自由而舒意。
笔画首尾尖锐出锋,中画肥厚,收笔处时有波磔,直线条较多,圆转的线条较少。
结字严紧精密,线条粗壮,字形内部的空间狭小,但不臃肿。
章法茂密而不窒息,笔画雄强而不粗野。
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行款错落参差,气象雄奇瑰丽。
充分体现了其书风的虔诚和恬静,具有安谧祥和的美感,实为大家之手笔,令人赞叹。
其空间布局的审美意识不能不令后人赞叹,折服。
这种圆形章法布局,在商周金文中尚不多见,只有后世的“团扇”与此相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