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雅称有贺冬、长至节、亚岁、履长节等。
冬至雅称
亚岁是和年节相比较而生的一个雅称,其意思是冬至亚赛年节,和“冬至大如年”的意思是一样的;从夏至以后,白天的时间慢慢变短,到冬至达到了极点,其后白昼的时间会慢慢变长。
如果把冬至视作为节日,相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这个雅称;在周朝时期,冬至这天是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礼仪,等到了汉朝时期,被列为冬节,官府是要放假的,并举行祝贺仪式,称之为贺冬。
冬至节,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
冬至节的起源悠久。
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汉又续沿其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
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
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
冬至的起源悠久。
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汉又续沿其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
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
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
冬至圆,又叫汤圆,是冬至日吃的汤圆专称。
汤圆的做法
先用优质糯米水浸水磨,沥成团块,再用黑芝麻、猪油(纯板油)、绵白糖、桂花做成馅子(也有用豆沙、白糖),用手搓成圆形,然后放入沸水中煮,待汤团浮起水面,再加少量冷水煮熟,吃起来香甜滑糯俱全;或用肉丁、香干、笋丝、葱花作馅,或蒸或炒,各有风味。
“冬至大如年”,吃了冬至圆,年龄又长一岁,阖家团团圆圆吃汤圆,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望江南·咏弦月》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完善
咏物,月亮,写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妆镜,悬挂青空。
她斜靠在雕花的栏杆上娇媚不语,梅花的影子随着月光暗暗移过红桥。
北风吹来,裙裾飘飘。
注释
望江南:
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初八月:
上弦月,即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前后的月亮。
青霄:
蓝天,天空。
画阑:
刻有画图的栏杆。
红桥:
当指有雕饰的桥,或仅仅是对桥的雅称。
一说为位于瘦西湖南端的红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原为红色栏杆的木桥,后在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取名虹桥。
裙带北风飘:
语出李端《拜新月》: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腊八节的别名是:
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节日起源: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
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
“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
”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
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