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描写了月色、风声和虫鸣的美妙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3.这首诗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
原意是另一枝。
”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
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
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
“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
因为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
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
这句话是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一句,意思是明月照在树枝上,惊起了栖息鸟类的警觉和惊恐。
这句话表现了深夜的宁静,但也描绘了周围一些小动物的不安和警觉。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宁静的夜晚被惊恐打断”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意思是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
出自宋代辛弃疾《西江月》
赏析:
明月当空,清风吹拂,词人将这些景物巧妙地融合,营造了一个清幽的艺术境界。
1、明月别枝惊鹊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2、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3、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别枝意思是飞离原来栖息的树枝.这一句的正常词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枝”,为服从词牌格律的要求,调整成这个样子.
明月别枝惊鹊:
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了另一枝.清风半夜鸣蝉:
半夜里清风吹拂枝头,蝉也应和着乌鹊的啼叫声叫了起来.鸣蝉:蝉儿啼叫起来.(注: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它们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时,往往要惊动起来.)而蝉因鹊惊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叫了起来.两句写夏夜明月清风和林间景物,有动有静,刻画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