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
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
《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是农历的
传统歌节。
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
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布衣族三月三用布依语称为“香尚”。
相传:
这一天上山对歌的青年男女,谁的歌声动听,仙女就赠给他一副金嗓子,有了“金嗓子”,害虫就避开了。
实际上是让青年男女聚集唱歌玩乐。
望谟的乐元、平卜一带,这天要杀狗请客,传说三月初三这天逢“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