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诗经看作一部经,原名《诗》,汉代儒家尊为经,遂名《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形成与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密切相关。
诗歌收集源于周代的采诗制:
专人去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也有官员自呈、推荐,后由乐官整理后献给天子,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本版以《毛诗正义》为底本,收录全篇305首。
个别字词据“三家诗”修正。
保留部分古汉语用字,如今不常用的生僻字亦从底本,不再强行类推简化。
《诗》无达诂。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九品中正制是从晋朝开始使用的,在此之前没有几品官的说法
汉朝
1、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2、《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
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三百篇》。
3、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