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我不禁为林冲那多舛的命运而叹息,为他那逼人的造反风格而折服,然囿于自己的狭隘与肤浅,唯独忽视了一个角色,那就是李小二。
在后来的阅读中,我时时捧起这个角色,潜心默想,深味咀嚼,梳理肤浅,层层反思,终于基本上还原了作者写作这一人物的文心。
李小二,何许人也?原来他是林冲“当年在东京时”,曾经救助过的一位市井平民,当时李小二“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被捉住要吃官司,幸亏“林冲主张陪话”,救他免吃官司,还替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这才迤逦来到这沧州城里,安身立命。
林冲到了沧州,巧遇李小二,乃是天意,更是作者构架故事、写人物的需要,施耐庵这是以“隔年下种”法伏下一个李小二,其用意在于为主要人物林冲服务也。
那么,什么是“隔年下种”法呢?
毛宗岗曾打过一个比方,他说,善于种植之人,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于下棋之人,总是在数十著之前,先下一闲著,而这个著本来应在数十著之后再下的。
由此类比到写文章,有些文字,对后面叙事有用,于是就先插在前面,这就叫“隔年下种”法。
李小二就是施耐庵用“隔年下种”法,投的“种”,下的闲著,作者貌似随意投种于此,用意在于写林冲,读者可作如下推想,如果不是林冲当年曾有恩于他,他会冒着风险在阁子背后偷听说话,为其通风报信么?如果没有李小二的时时提醒,林冲命悬人手,后果将不堪设想啊。
由此可见,作者事先大事渲染林冲对李小二的救助,实在是机杼在胸啊。
李小二为林冲通信完毕,这个“种”的使命就此完成,他在送林冲去草料场时说“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
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诸君须注意,万不可忽略了这段文字,这“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一语,貌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告别语,其实是李小二这一道具人物使命完成后的依依退场,是施耐庵解牛完毕后的“善刀而藏之”。
另外,在塑造林冲形象上,李小二也起到一定的侧面辅助作用。
你看,林冲不以教头自居,同情并帮助穷苦人,其善良淳朴,济弱扶困,正是在二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林冲的这一高尚人品的绚丽光彩,也正是通过李小二这个角色折射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