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
[bùmáozhīdì]
【解释】: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
形容荒凉、贫瘠。
【出自】: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锡(赐)之不毛之地.”
【语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不毛之地,汉语成语,拼音是bùmáozhīdì。
成语释义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
形容某地荒凉、贫瘠。
成语出处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锡(赐)之不毛之地.”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
成语示例
这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已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
近义词:
寸草不生、穷山恶水、穷乡僻壤
反义词:
肥田沃土、鱼米之乡、天府之国
意思就是不长庄稼的地方。
泛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读音
[bùmáozhīdì]
出处
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
例句
经过人们多年的努力,这片黄沙茫茫的不毛之地如今一片葱绿,生机盎然。
不毛之地是指在某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寸草不生,光秃秃什么都不长,就象罗布泊盆地一样,一片白茫茫的啥都没有,意思就是连个毛都没有的意思,
答:人迹罕至和不毛之地的意思是人很少到的地方不长草木的地方。
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荒凉偏僻。
前者是主谓短语,后者是偏正短语。
毛:
古文翻译为草木,就是草木不生长的地方叫不毛之地不毛之地形容十分贫瘠荒凉的地方